水族历史,水族服饰,水族风俗,水族特点
2023-03-24 来源:网络 作者:玄学堂
水族历史,水族服饰,水族风俗,水族特点
水族男子女子服饰特点,水族服饰工艺与用色
水族在建国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以农业经济为主,主产水稻,兼事手工业,善于纺织、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这个特点,在水族的服饰上有鲜明的表现。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妇女穿青黑蓝色圆领历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穿绣青布鞋。
水族男子服饰
水族老人平日穿对襟布扣便服,节日或庆典时偶而着无领的布扣长衫。头上热天多用短帕包头,或戴马尾帽,冬天用长巾包头,或戴锅驼帽。中青年过去也多穿对襟便服,用青蓝头帕包头,与当地的汉族、布依族男服大体相似。近年来,一般穿化纤衬衣,中长服、中山服。
水族女子服饰
未婚姑娘喜着浅蓝色或蓝色长衣,靛青色长裤,衣裤边缘不作任何装饰,只是衣服加上领子。胸佩绣花围腰,围腰上端至颈部挂着银链,围腰中部两侧系着提花飘带,拖在身后。
已婚女子的衣裤边角有较为繁杂的修饰,坎肩、衣襟、袖口、裤脚要镶上斜面青布大绲边,外缘还镶上两根绲条,绲条外缘再镶栏干花边。
水族服饰颜色
水族在服饰上禁忌红色和黄色,特别禁忌大红、大黄的热调色彩,而喜欢蓝、白、青、三种冷调色彩。这个特点,在水族的服饰上有鲜明的表现。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妇女穿青黑蓝色圆领历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穿绣青布鞋。
水族银饰
水族妇女喜欢佩戴银饰,常见的有:银梳、银篦、银钗、银花、银耳环、银手镯、银项圈以及银蝴蝶针线筒等,品种多样,工艺精巧,具有民族特色。银花、银钗只有新娘才能佩戴,一般只在结婚典礼时用。在其他节日里,姑娘们只戴银项圈、压领和针线筒等饰品。
服饰介绍
水族在服饰上禁忌红色和黄色,特别禁忌大红、大黄的热调色彩,而喜欢蓝、白、青、三种冷调色彩。他们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相反,他们喜欢色彩浅淡素雅,认为这才是美的。这表达了水族独特的单一的服饰审美观,那就是朴素、大方、实用。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平时截然不同。婚礼服上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
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风采翩翩。此外妇女刺绣的背带更有艺术性。说是“带”,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形“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它是将白色马尾缠绕上白丝线,再加上其它彩色丝线,先把各种图案分别刺绣好,最后将绣好的图案拼镶到背带布料上做成的。背带美观实用,是母亲对出嫁女儿最好的礼品。结了婚的妇女用背带背着她的小宝宝。背带绣得十分精致,这也是她个人装饰的一部分。
水族服饰传说:为防毒蛇镶花边
大多数已婚妇女的衣服都镶有花边。传说很早以前,水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山高林密、杂草丛生、毒蛇为患。一个名叫秀的水族姑娘,用彩色丝线在衣领、袖口、襟边、裤脚上绣上一条条红红绿绿的花边,又在鞋上绣上一些花草。她穿上这身衣裤和鞋子,独自去深山密林中砍柴,果然毒蛇见了她就逃走了。此后,水族妇女绣花边的衣服逐渐传承下来。
水族服饰风格
黔东南水族服饰装束各地差异不大,有便装与盛装之分。水族喜好白色、青色和兰色,服装一般以青色和蓝色为主色,以白色作为装饰点缀。近些年来墨绿色也成了水族服饰的主色。
水族服饰
水族男子服饰变化较大,清朝强制改装前,水族男子长发绾髻,穿无领无扣长衣,系腰带。晚清时期剃发留辫,老年人头戴缎面红顶瓜皮帽,穿大襟无领宽袖长衫,青壮年绾辫于头顶,用白色或青色头帕包头,多穿大襟无领短衣。现代男子穿青、蓝、白色对襟衣,青或蓝色大裤脚裤子。水族男子以穿衣服的多少来显示家庭的富有,常以有五、七、九、十一件等单数一起穿的,每件衣服只扣一颗纽扣,以便让人知道所穿衣服的件数。水族老翁剃光头包长条青布头巾。当代的老年男子在很大程度上仍保持着近代的服饰,中青年男子基本着汉装。
水族女子盛装保留了近现代水族女子服饰装束的风格。盛装女子把长发盘绕于顶,用银簪、银梳固定,然后插上各种银花。盛装制作精制,上衣为对襟无领宽袖短衣,挽袖,袖口着白色水波浪花边装饰,左右胸部用压花银片纵排装饰,以银扣着点缀,颈部戴多个银项圈、项链,下着青色中长百褶裙,内穿齐膝统裤,裹绑腿至膝,脚穿尖勾花鞋,裙外右侧腰间配长约尺许的银球蝴蝶针筒,腰系长腰带于后腰处打结,并留尺许飘于后。
未婚女子便装喜用浅蓝色、绿色,右衽大襟长衫,衣长及膝,收腰收袖,显得较贴身,衣裤的边缘不作任何装饰,胸前佩戴绣花长围腰。梳独辫盘于头上,外包白底黑杠方格巾或白色长帕或青色长帕,着青色长裤。已婚妇女的袖口、环肩、裤脚,都以一道蓝杆花边作装饰,同时肩坎、袖口及裤脚要镶上斜面青布大花边,外缘又镶上两花条。将长发梳成一把从左至右盘旋于顶,再从左侧插梳子加以固定并作装饰,习惯罩上黑白格子或白色、黑色长条头帕。在榕江兴华、塔石、雷山达地一带的水族女子服饰,衣裤较为紧小,上衣开衩较高,衣摆圆,坎肩花边沿双肩向背部呈椭圆状。
水族的服饰富有民族特色,它以其多彩的风姿,展示水族文化的特有风貌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传统服饰水族的男子服饰已基本上同化于汉族,只在民族节日或喜庆时刻,可见少数人身着对襟上衣、头包白头巾的传统服装。部分老年男子还有在庄重场合保留穿长衫、外罩马褂、短帕包头的习惯,这显然有点清代遗风。
水族服饰特点
水族在服饰色彩上的特殊审美观,一方面是与他们谦恭含蓄,感情内向的伦理道德规范有关;另一方面,他们欣赏的色调与他们生活的绿色自然环境是和谐一致的。因为蓝色、青色是冷色,往往同浓荫、清泉等的清爽柔和相一致,在他们心理上产生安定和平之感。
水族男女衣服多以青、蓝两色为主。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或青布包头。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妇女穿青黑蓝色圆领立襟宽袖短衣,下着青布长裤,衣裤四周镶花边,系青色绿花围腰,穿绣青布鞋;节日穿裙子,将长发梳成一把斜绾头上;盛大节日或宴会时,戴各式各样的耳环、项圈、手镯等银饰。
水族围腰
水族服饰。流行于贵州三都、荔波等地。黑色土布作料,在胸前饰缀绣片,在梯形外轮郭内绣五彩缤纷的花草、蝴蝶等图案,有的钉银泡等装饰。穿时系银链,与围腰口衔接处的银饰通常是以蝴蝶或花朵为内容的浮雕银花,既是挂勾又是装饰。水族女衣较长,围腰与衣长度相等,穿衣外面,起保护、美化服装作用。
水族服饰种类
水族妇女传统服饰种类较多,按其特色归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三都县城关、水龙、周覃地区及毗邻的独山县基长地区妇女着蓝色大襟半长衫,靛青色长裤;绣花长围腰,围腰上端以银练挂于颈上,腰间两侧有提花飘带以系紧围腰,飘带系好后拖于身后;脚穿尖钩绣花鞋或元宝盖绣花鞋;长发梳向右侧,绾成一把横掠向左额前,右侧发际斜插木梳一把,外包约六尺长白头帕,木梳及额前头发露于头帕外。已婚妇女在衣服坎肩、衣襟、袖口、裤脚等处均缀斜面青布大绲边,外缘镶两根绲条,绲条外再镶上花边(俗称“栏杆”)。裤脚“栏杆”镶在膝下,袖口“栏杆”距袖口约三寸。这是水族妇女最普遍的装束。
三都县与黔东南榕江、雷山两县毗连地区水族妇女的装束为:衣袖与裤脚狭小,头包白头巾扎于颈后,发髻盘于顶,外罩花格方巾。
三都县九阡地区及荔波县的水族妇女,喜着青紫色半衣无领右衽大襟衣,戴不绣花之素净长围腰,上有精致银链及绣工讲究的飘带。已婚女子不挂围腰,而束长方形青紫色腰巾。
都匀内外套的水族妇女,衣裤均镶花边;衣长近膝,衣身、衣袖及裤脚均宽大,短围腰不配银链而系腰带;长帕包头,外用一块白毛巾横扎。
三都县牛场、普安等地与苗族杂居的水族妇女,除长帕包头尚保留着水族服饰的特点外,衣饰与当地苗族已无大的区别。
水家布特色
水族的纺织和印染技术有相当高的水平。百余年前就已闻名远近的“水家布”,纱质细,织工精细均匀,染色深透,耐洗不褪色。除平纹布外,他们还能织出“人字纹”、“斜纹”、“花椒纹”和“方格纹”等多种纹样。
水族豆浆印染
水族人民独特的“豆浆印染”技艺,相传已有七百年的历史。他们先将硬纸板镂成各种花鸟及几何图案,然后将模板平铺于白布之上,再刷上特制的黄豆浆,待豆浆干透后即浸入靛液缸中浸染,最后洗净晒干刮去豆浆,即呈现出蓝底或青底白花图案。
特色马尾绣
水族人民还擅长于刺绣,尤以“马尾绣”独具特色。先将白色马尾缠绕上白丝线,用其勾勒出各种图案轮廓,中间用彩色线填充绣制,使之构成一幅结构完整、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的精美图案。用此法绣成的“马尾绣背儿带”、“绣花鞋”、“绣花帽”驰名中外。
水族服饰中的颜色偏好与禁忌
水族在服饰色彩上的特殊审美观,一方面是与他们谦恭含蓄,感情内向的伦理道德规范有关;另一方面,他们欣赏的色调与他们生活的绿色自然环境是和谐一致的。因为蓝色、青色是冷色,往往同浓荫、清泉等的清爽柔和相一致,在他们心理上产生安定和平之感。水族在服饰上禁忌红色和黄色,特别禁忌大红、大黄的热调色彩,而喜欢蓝、白、青、三种冷调色彩。他们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相反,他们喜欢色彩浅淡素雅,认为这才是美的。这表达了水族独特的单一的服饰审美观,那就是朴素、大方、实用。
水族的结婚时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实行“同宗不娶”的族外婚,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较盛行姑舅表婚习俗。解放前婚姻的缔结,基本上是依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男女长到十五六岁就订婚,十七八岁即结婚。自由恋爱的男女双方要结婚也必须通过明媒正娶的途径婚娶,否则会被认为不合利规而受到谴责和轻视。
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纸伞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一般是新娘于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要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开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残存余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举行。
洞房对歌:水家人的习俗,新娘出阁不兴拜堂,也不准闹洞房。但当晚男方青年歌手们可以找女方陪娘对歌。对歌时,男歌手只能在洞房外面唱,女方歌手就在洞房里面唱,一里一外,一唱一答。所唱的歌都是传统古歌,不能乱编唱。场面严肃而热烈。唱到深更半夜,男家就摆酒席请歌手们吃夜宵,双方就在酒席边相对而坐,继续对唱,欢歌达旦。
哥弟送亲:水族姑娘出阁,必须有亲哥弟或堂哥弟陪同往返。按习俗新娘出大门两脚不能着地,就由弟弟打伞,哥哥背出家门。然后与陪娘一道步行。若在途中遇到重踩别人脚印的时候,哥弟又需背新娘走过交叉路口。进入男方家门时,仍由哥弟两人,一个打伞,一个背新娘进门。这种习俗,体现兄弟姊妹互相关心的手足深情,亦为水家人独有。
新娘拜井,挑水认亲:新娘到男家的头一两天,要去拜井,这是水家的例规。抽空邀约几个亲姑娘一道悄悄地去拜井,一则了解水井的位置和远近,二则为几天后挑水认亲作好思想准备。有的地区新娘去拜井时,必须随身带去两个鸡蛋放在水井里,若两个蛋是相依相靠,就说明夫妇白头到老,姻缘美满。待新娘回门归来,就履行挑水认亲义务。由新郎妹妹陪同,挑着水桶给家族伯叔兄弟每家每户送一挑水,表示认亲。这种习俗至今仍然保持不变。
水族在结婚后都有哪些习俗
水族具有传统的优良道德风尚,反映在婚姻习俗上,形成了一套有关婚姻习俗方面的禁例习惯法。在水族历史上,这种习惯法曾对民族内部的团结、对水族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等起了巨大作用。对男女的不轨行为,不仅会受到族人社会舆论的普遍强烈谴责,而且惩罚也极严。因此,很好地调查研究、总结水族婚姻习俗的习惯法,加以推广,对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凡已婚的男子与有夫之妇通奸,男子必须赔给奸妇的丈夫金钱和衣物,同时还要罚奸夫备酒肉,请奸妇丈夫全寨的人大吃一天。否则,奸妇男方家族的男子就结伙到奸夫家,将其妻的全部衣物和银饰掳掠一空,并把家具全部捣毁。最轻也要牵牛杀猪并饱餐一天。
男子跟未婚女子通奸,一般不作任何处理。如女子怀孕,男方要向女方家赔礼道歉,必须成婚。如男方不愿成婚,一旦女子嫁不出去,则要男子抚养一辈子。与未婚女子通奸生的孩子,由男家抚养。未婚女子怀孕后,不能在寨内生产,必须在寨子外边搭棚子分娩,分娩满月后,才能回寨子。但私生子不能和外公及父母居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