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2023-04-27 来源:网络 作者:玄学堂
苗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一)、老人寿终时须沐浴、修面、穿戴
入殓老年人在弥留之际,亲生儿女都应在身边服侍,以体现敬孝之道。死者气尽时,亲属或祭师要把一只小鸡(也可用鸡蛋代)捏窒息后(称为落气鸡),置于堂屋后壁的左上角,发丧时才能丢掉。随后为死者洗浴、剃头(若死者是女性,洗头后绾好头发即可)、修面、剪指甲(有的是抬上山后才开棺剪),再给死者换上衣裤(裙)、鞋袜等。然后,由子女将死者扶成半立状态,祭师叫着死者的名字说:“你为人已完一世,祝略(阴界最高者)要招你上天,你安心去吧?你要保佑儿孙有吃穿,六畜兴旺。请你听准,现在你的儿孙们为你敬酒。”随后往前后左右洒牛角酒三次,同时门外地炮三响,告知寨邻。
入殓时,将棺木置于堂屋中间,头朝东方,在内底铺一竹垫,再将枕头放入(用两尺左右靛染麻布或平纱青布缝制枕套,用大门头上的三把茅草或旧衣物做枕芯),然后给死者戴上青布做的手套、脚套即入棺置平,用一块平纱青布或三色布盖上嘴巴,经祭师献过粮盐后,就盖上棺盖。棺木的放法有几种,一是横在堂屋正中,二是竖置于堂屋正中,还有顺一边墙壁竖放的。之后,将弩挂于壁上,砍几根(男八女六)长约三尺的竹棍放在大门背后,还要砍一根约四尺左右的木棒,顶端套上一把刀子,置于棺木后面。
(二)、组建管事、筹办丧事、通知亲戚
入殓结束后,死者的家属、家族、寨老等要共同商量如何办丧事。先是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和通晓丧事习俗、组织能力较强的几个人组成一个管理丧事事务的临时机构,专用一间屋子作为管事房。设总管一人,坐阵指挥,手拿一根木棒或竹棍,在上面刻上不同的符号,记录丧事场中的事件,如亲友来否、礼物的品名数量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已改用汉文记录)。总管下面一般设内管事一名,外管事若干名(视接待主要外客的家数多少而定)。内管事主要承担安排丧事期间的开办费用和具体事务,将丧事期间的劳务分成若干环节,把帮忙的劳动力分成相应的若干组,各负其责,有条不紊。外管事主要是接待客人。苗族村寨一般都形成一种习惯:无论是谁家遇到丧事,主要劳动力都要主动前来献策出力,并按俗定标准资助粮款或实物;死者的亲戚都必须由孝家通知周全。如果死者是男性,则姑妈家是主客,如果死者是女性,则娘舅家是主客。通知主客有一套特别的礼规。本文以娘舅家作主客例来叙述这种习俗。
去娘舅家报丧的人要背上一壶酒。快到娘舅家时,有的要用树枝等插在路旁,意为死者灵魂,并交待叫它在此处等候。到娘舅家门前,先要净身。进屋后请娘舅端坐,行跪拜礼、敬上酒,才告知某某老人已辞世。娘舅家要杀一只鸡招待报丧的人。鸡煮好后,报丧人还要在门前的一张小桌上摆上食物,给死者及娘舅家已去世的几代祖辈供食,或把食物抬到来时在路旁插的标记处供食,方可入屋进食。返回孝家时,要将所插标记拔掉,表示死者灵魂随返。
开始祭祀那天,众亲友陆续来参加丧礼。一般亲友来到后,和孝家略叙家常,表示哀意。如果拉牛或猪等前往祭奠,可请几个或和十个人同往。娘舅家前来祭奠时,孝家要在娘舅家经过的路口边铺上一个竹垫,上呈三角形放三个草团,中间放上熄灭的柴火,旁边摆三杯酒,还有一副竹卦,并请一个能说会道的管事恭候。舅家也要请一个能说会道的代言人领队。舅家一行来到竹垫边,管事先斟酒给每一个来客喝,然后舅家请来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问是否准备好竹卦,唱着朝后奠三杯酒给死者及其三代祖公,向三个方向踢掉柴堆,舅家人方才哭进灵堂。孝家要在堂前跪拜迎接,并扶舅家一同哭进灵堂。之后,要安排一处专门的地方给舅家休息。
另外,死者的女婿家如果牵来牲畜或有其它礼物祭奠,则要自己找管事一一讲清楚方可收下,参加祭奠仪式也须请示管事同意,有的甚至连亲女儿、女婿哭灵也要请示同意。
(三)、祭祀出孝、舅家盘问、诉姑妈话
祭祀活动,自始至终都由祭师主持。一般来说,在纳雍苗族中,一个宗族有一位祭师,这个宗族的丧事活动都是他唱主角。祭师是一代一代地通过身教言传传承下来的,不仅要熟悉本宗族的丧葬规矩,还要熟悉本宗族的人际范围,因为在祭奠刚去世的人时,还要连原来死去的本宗族的几辈人一道供奉。
在进行祭祀活动时,还要有一些必须的法器,如竹卦、大鼓等。
竹卦一般是临时做的。需用时,祭师砍一根指头粗细的竹子来分成三节,根部一节约两尺左右先放好,以后祭祀活动进行到“指路”时穿“指路鸡”用;中间一节约三寸左右,用来做卦;尖上一节约三尺左右,划破一节,用九束麻剪成三寸左右卡进破裂处,放在棺木边。以后安葬完毕插在坟上。竹卦就用中间这一节破成两块,一端削成尖口斜面,祭师手拿一只小鸡在手,念过有关言语,将小鸡捏死,斟酒奠于地,卦即做成。
大鼓分两种:转寨鼓和守家鼓。转寨鼓就是某家遇丧事,鼓在他家,丧事结束后,将鼓存自家楼,别家遇到丧事再来接去;守家鼓是有专门人家存放,别户遇丧事再接去,办完丧事后送回原处。不管谁家遇到丧事,前去接鼓有一套固定习俗:孝家须请三个人(其中有一人背笙)拿上一瓶酒到存放鼓的人家,对主人说明来意,主人将酒奠了鼓,对鼓交待一番,才放下鼓交给来人,而且不能让鼓着地。借鼓的人给鼓盖上衣服,一路吹笙击鼓,背回孝家,在堂屋中挂上(有的是挂在院窝的柱子上),此后二人或一人吹笙,一人击鼓,且吹且舞,曲调低沉,催人泪下,还有几人轮流唱酒令。笙鼓几乎要一直延续到丧事结束。
祭祀开始后首先要供食。供用的食品有的是专门准备的:用手抓九把米加水适量煮熟后装入一个木钵内;捏死一只公鸡,除毛剖肚,将鸡肝和鸡肉煮熟。把这些和酒一起摆在棺前的小桌上由祭师供奉。祭师右手拿卦,左手执杯,将酒滴入卦的尖面斜口后,把卦呈交叉形摆在桌上,又将鸡肝、鸡肉、米饭等一点点抛在地上,交待给死者,并有专门的劝酒饭词令,劝死者灵魂吃饱喝足,好有力量返回祖先地方。
祭师供过食后,一些主要的客户当晚也要给死者供饭,一般自带吹笙击鼓者,孝家媳妇在棺旁执火立守。
各家供完饭后,一般都已半夜。这时,由祭师打着火把在前,后跟背着弩的死者的长男,其它孝男手拿竹棍长刀随后,从棺木旁依次跪拜后出门。这时,鼓、笙、地炮、牛角齐鸣。这一行绕房屋一圈或几圈后方哭进灵堂。这称之为出孝。一般这一晚要如此三次。传说原来苗族来到深山大箐居住,豺狼虎豹经常出没,有位祖先死后曾被野兽叼走,是大家追赶一阵,才从野兽口中夺回尸体,故现在遗有此俗。
舅家供完饭后,回到安排的住处。这时,管事拿一壶酒来,倒一杯给舅家的人喝了,然后舅家代言人和管事各执一根木棍,进行一系列歌唱式对话。从形式上看,舅家是占主动,用质询的口气盘问孝家,如姑妈如何死、准备办丧事的东西是否齐全,等等。管事则代表孝家一味解释、谦让。
总之,管事和舅家代言人的对话比较长,舅家把办丧事所需的大小用具都问是否准备,直到完全有所答复后,双方将自己所持的木棍交换,舅家将管事所持的木棍丢在火里烧了,对话才结束。这种对话,有的地方甚至是在路边等客时进行的,这也许更接近历史。
诉姑妈话是舅家在祭奠死者时,请歌师代表舅家唱悼念姑妈的歌曲。有的要唱几个小时。其主要内容是追述姑妈在世时如何勤劳,现在凄然去世,留下无限哀思等等。
诉姑妈话一般都是用对仗的苗语唱出,其调哀婉,其意凄凉,唱者大多呜咽不已,听者乃发抽泣之声。
(四)、打牛、指路
老人过世后,孝家一定要打牛祭奠,婿家也可同时打牛祭奠,意思是让死者牵去用。有条件的可在安葬死者前进行。条件差的在安葬后再逐步备办,然后择日进行。
打牛这种习俗的历史在苗族中可能已非常久远。任昉《述异记》卷上载,苗族先民的著名部落首领蚩尤被古代民间描述成牛的模样,“俗云(蚩尤)人身牛蹄……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上有角”。这证明牛和苗族先民有密切关系。《路史?后纪四?蚩尤传》又说,蚩尤死后,“祭蚩尤不用牛头”,证明当时还是实行牛祭的。苗族至今仍必须用牛来祭奠死者,说明牛对苗族社会的生产生活有着贯穿历史的联系,这也许是苗族比较早使用牛来作劳动工具、从而进入农耕民族的一个证明。
纳雍苗族的牛祭分为家祭和外祭两种。家祭即在家中堂屋进行祭奠活动;外祭要在外边一个较平坦的地方搭一个棚子作为祭房,然后将灵柩抬到里面祭奠,抬棺木到祭房时,祭师在前,孝子背弓弩、长刀随后,再后是灵柩,最后是笙、鼓及送灵人群。原置于大门后的竹棍可一路丢掉。这一行围绕祭房绕若干圈后,置灵柩于祭房内,头朝东方,弓弩、长刀、鼓等挂好放当。有的地方要把牛打倒地后才将弩挂在祭房前,而且须一百天后才能由孝家取下来。
打牛先要交牲,就是用反手绳把牛系上,拉到灵柩附近,绳子一头拉进灵柩,放在死者手上。这时祭师手持竹卦,向死者灵魂作一番交待,叫死者灵魂拉上牛去“做种”,然后才将牛拉到较宽敞的地方打。
打牛是苗族丧葬习俗的高潮。打牛时,孝子要身背弓弩、长刀,大喊:“外鬼!不要抢我家老人的牛!”接着由舅家先打三斧头后,将斧头交给帮忙的人,帮忙的人随后用斧头猛击牛头,直到牛倒地后方才开颈接血。如果牛身强体壮,则要事先用绳索捆绑后脚拉住,以防不测伤人。打牛期间,孝众痛哭,笙鼓齐鸣,地炮三响。
牛死后,血用开水烫成块,拿到灵前供奉一次。有的地方是事先准备一个藤圈,开颈时将藤圈沾牛血到灵前供奉。之后,舅家、孝家、婿家等各家要分别轮流吹笙击鼓,唱酒令的人要围绕灵柩转几圈。直到把牛肉切剁煮好,方才吃饭。
指路,也就是给死者灵魂指一条去同死去的祖先相聚的道路。苗族相信人死后,其灵魂要去同祖先的灵魂团聚,但刚死者的灵魂不知道路,要由祭师给予指出途中经由的地方,告诉其途中应注意的事项,死者灵魂都会走到祖先处。
指路是祭师手持竹卦,通过唱指路词的形式进行的,指路词比较长,一般前部份主要是叙述人为什么要死,死后要带些什么东西同去等等;后部主要是路上要经过的地方以及死者灵魂经过时须注意的事项等等。从内容上来看,指路词有几个特点,一是叫死者灵魂带回去做种的,都是些生产生活的必须品,如粮种、麻种、鸡种、猪种、竹种、牛种等;二是死者灵魂都是走路返回祖先居住的“祝略城”,并不是像其它宗教有“升天”、“轮回”的内容;三是返回祖先处的路标有真实的,有抽象的。例如,张维区蜂岩乡一带的苗族给死者指的路标是这样的:
门坎→园子→石板井→中柱岩→夹冲子→烂坝→化泥→大坟坡→跳花坡→小腰期丫口→凉水寨→烂木桥→旮期坝→旮它大坡→阳长大桥→五里坪→堰塘→丰家丫口→比德,到此为止,已经进入水城县境内,路标都是真实的地名,往后的没有考证,不知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了,又青虫山、毛虫坡、红河、祝略丫口、抢鸡丫口、养坟坝、开花坝等。又如乐治区老凹坝乡一带的苗族指的路标是:
下坝→冷冲→刚闹(音)冲→热(音)冲→丫口塘→水井冲→沼泽地→阿略寨→十字街(有三级)→阿略城。从路标上看有具体的地名,也有抽象的地名。有些地方还有大黑箐、山冲、蚂蚁山、酸水井、茅草坝、蒿芝坝、龙潭、黄河等。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苗族丧葬习俗虽然具有原始宗教性质,但它也是苗族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历史上,苗族是一个不断被迫迁徒的民族。显然,指路词反映的内容可能是苗族对于迁徒的追忆留下的痕迹。
指路时,要用一只公鸡作为指路鸡,由祭师边念指路词边捏鸡脖子使其窒息后,用竹棍穿上置于灵柩旁。
指路结束后,有的地方还要由祭师唱送死者灵魂的歌,并祝愿今后孝家顺顺利利,发财发富。
(五)、埋葬、解簸箕
祭奠结束后的第二天,就是埋葬。挖墓穴前,先在墓穴处的四角及中间奠酒,然后先挖中间奠过酒处的土,将第一锄泥巴在另一边专门放好。暮穴挖好后,置入棺木,即可埋葬。葬完后,祭师执卦在手,对死者灵魂交待说,“第三天早上,你转来等早饭。今天我拿卦顶递给你,到第三天早上你又拿卦顶递给我。”说毕,将卦放在坟前的石缝中。埋葬一般是一次葬好,但有的如果因天晚当天葬不完,就培土到平棺停止,而这时卦不是放在石缝中而是插在坟上,第二天再葬完。
葬好后的第三天复山。届时孝家及部份邻居亲友抬上酒肉饭等前去坟前供奉,供完后将竹卦插在坟上,并将挖墓穴时的第一锄泥盖在卦上。
解簸箕是接死者灵魂回家和亲人团聚的一种形式,一般是死者去世后满一个月的时候,或以单数年月为期。先是孝男手持一根竹棍到死者坟边,将竹棍搭在坟上,喊着死者的名字说:“我来背你去解簸箕。说完将竹棍背回。离家不远时,将竹棍置于路旁说:“你在这里等,明天我才来接你!”当晚,孝家要杀两只鸡,将煮熟的鸡肉、心、肝抬到竹棍前由祭师供奉。第二天早上,孝家用竹棍捆成一个十字架,套上衣服,拿到路边那根竹棍前,由祭师奠过酒后,即表示死者灵魂已由竹棍移到十字架上,放进簸箕内,然后全家哭着将其抬回置于屋中间方桌上,由祭师供饭、酒、肉等。有的地方接灵魂时不用到坟上,只是拿上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在路口边点燃蜡,由祭师念上几句,表示死者灵魂已附在衣服上,接回家置于簸箕内即可。孝家要杀一头猪,一是用来供祭(同样经过交牲程序),二是招待亲友、邻居。供祭结束后,全家仍要哭着将簸箕抬到原来放置竹棍的地方,拿掉十字架,表示死者灵魂从此与阳世人家分手,路上返回祖先住地的途程。至此,整个丧葬习俗全部结束。
苗族的丧葬习俗是在长期的历史上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原始人进入历史的时候,还是半动物的,因而也是十分贫困的,只能是自然奴隶。随着劳动复杂化的增加和熟练程序的提高,人类的两手教导头脑,随后聪明一点的头脑教导两手,最后聪明的两手再度更有力地促进头脑发展的时候,才开始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了神灵,逐渐产生了原始崇拜。苗族的丧葬习俗实际是属于原始崇拜的范畴,是原始宗教中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混合形式,而且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原始宗教仪式。苗族的丧葬习俗是研究古代宗教的活化石。
注:以上内容根据民间传说整理,仅供娱乐参考,不做任何用途和决策,切勿迷信。
上一篇:苗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